陂蓬村是典型的“山区村”。十多年前,村民大多外出“讨生活”,村里没几条好走的路,也缺少路灯。在这样相对闭塞的环境下,村民们遇到利益纠纷也难得到很好的处理,矛盾不时发生。
2011年,本着客家人的乡土情结,在外经商30多年的陈焕新,回村支持家乡建设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资给村里安装了129盏智能路灯,照亮了夜晚的乡村道路。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,陈焕新先是带着村民流转100多亩抛荒地,建成示范电商红薯种植基地,后又相继建起高山油茶、百香果等多个种植基地,成立了大陂湖农产品贸易专业合作社,还带头上场参与网络直播带货。
直播带货带火了村里的经济,也让陈焕新的威望更高了。村民们称他为“叔公头”,遇到矛盾都去找他评理止争。“可光有我一个‘叔公头’还不行,讲理可以,讲到法律我又不是内行。”陈焕新和村干部下定决心要弥补村里的“法治短板”。
2019年,一台“法律机器人”入驻陂蓬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。“公说公有理、婆说婆有理,咱们问问法律是哪个理。”村民老陈告诉记者,这个名为“小法通”的机器人,不管是宅基地纠纷还是家庭纠纷,都能够直接连线其背后的法律团队进行远程调解。
这也是全国首个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。几年来,有了驻村机器人作为“外援”,村里组建由村干部、村民小组长、老党员为骨干的“法律明白人”队伍,把大量纠纷在村内化解,连续多年实现“矛盾不上交”。
陂蓬村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,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基层的生动实践。数字治理的“陂蓬模式”入选中央和国家七部委联合编制的《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.0》,获评全国网信系统2022年度网络普法优秀案例。
![](https://nimg.ws.126.net/?url=http%3A%2F%2Fcms-bucket.ws.126.net%2F2024%2F1212%2F8d5465edj00socy1k0012c000hs00bvc.jpg&thumbnail=660x2147483647&quality=80&type=jpg)
梅州兴宁市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出村进城。
兴宁市委网信办负责同志介绍,“陂蓬模式”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拓展,当地以此为试点,建设了“互联网+党建信息平台”“互联网+农村政务平台”“互联网+农产品出村进城平台”等平台,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内涵更丰富了。除了梅州,“陂蓬模式”在广东韶关、东莞、清远、潮州等地部分乡镇落地,还“走”出广东“走”进江西井冈山、湖南韶山等地。
页码: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