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这次,电商能否靠自己的力量,打下流量的价格,继续商业神话?这估计要靠平台对流量分配机制底层逻辑的反思。
通常来说,电商平台流量分配有两种规则:流量竞价和产品低价。
现在大多数平台推行的是竞价思维,对应的是“人找商品”的中心化逻辑和收渠道租金的地租思维:将竞价排名作为橱窗位推荐依据,将推广费作为流量分配阀门,商家要想在货架上被优先或更多呈现,就得以竞价方式购买平台的“总流量包”。
但随之而来的,经常是商家为了争夺推荐位或坑位,陷入“囚徒困境”式搏杀,将流量费用越抬越高。那些付不起流量推广费的中小商家,可能连个点击都没。
现在,竞价思维还是大部分传统电商的底层逻辑。为了让流量变得没那么贵,不少平台也在利用AI与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广告投放精准度,提升推广效果,也是许多商家的通行做法。
从商家角度看,投放效果提升的确是曲线减负方式,但怎样跳出“竞价思维”实现更系统的流量平权,更显关键——它们要的是将投放效果提上去,更是避免因交不起“流量地租”被排斥在流量分配体系之外。
这指向的命题就是:流量平权。这就要提到“产品低价”的思路了。这个流量机制主要对应的是“商品找人”的去中心化逻辑:推荐机制围绕最吸引人的价格优势展开,商品能得到多少曝光,不是取决于买量投流,而是取决于性价比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