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,拼多多用的就是上述的流量机制,以商品品质、价格、商家服务等进行综合判定。只要商品具备“性价比”,就能够自然地吸引一定量的用户流量。在此基础上,如果商家进一步通过投放广告来增加流量,就能够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,有效地打造爆款商品。
看似简单粗暴的逻辑,并不缺少合理性的解释:中小商家可以将15%左右的营销开支体现在价格上,在全网“制造”价格优势,进而获得拼多多的算法推荐。商家用更少的精力把商品卖出去,用户买到了低价的商品,拼多多不断深化“低价心智”,形成了一套算法驱动的正向循环。
循此逻辑,即便是白牌或新手商家,也能不用买量就靠高性价比吸引的免费流量将商品卖爆。这会引导商家的关注点从付费推广到商品性价比,倒逼供给侧向高性价比看齐。
这是两种“切蛋糕”的方式。很明显,后者比前者对中小商家更为友好。
其实上述的两种机制,代表着平台对电商行业的不同理解。在商业领域,在“市场看不见的手”调节下,性价比永远是第一,白牌、工厂型商家虽然没办法充分营销,但价格也实在实惠,这部分商家最应该得到自然流量。
页码:上一页